小米准车主遭遇30天尾款支付”通牒”,2万定金何去何从?
事件起因:未交付先付尾款引发争议
近日,多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向媒体反映,自己收到了小米汽车的”30天尾款支付通牒”——在车辆尚未交付的情况下,被要求30天内支付全部尾款,否则2万元定金将被没收。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,不少消费者质疑:车都没见到就要先付全款,这合理吗?
据了解,受影响的主要是订购了”挖孔版”SU7 Ultra的车主群体。一位维权群主高先生表示,已有车主因未按时支付尾款而损失定金。这种”先付款后生产”的模式与汽车行业”验车后再付尾款”的惯例形成鲜明对比,让许多准车主感到不安。
小米回应:为确保交易稳定性
面对质疑,小米汽车销售人员解释称,提前通知支付尾款主要是针对”流露出不要车迹象”的消费者,目的是确保交易的正常推进和稳定性。小米官方客服也表示,这种模式是为了”方便后续提车流程更快捷”,且车辆在排产前期会产生备货、物料等费用,需要保障公司利益。
但这一说法并未获得车主们的认可。多位准车主指出,小米此前小编认为‘答网友问’里面明确承诺”支持验车后再支付尾款”,如今却单方面改变政策,有违诚信规则。更令他们不满的是,部分车主甚至被要求在交付时刻尚有数月时就支付全款,这显然超出了合理范围。
维权困境:定金不退与诉讼拉锯
事件背后还牵扯到更复杂的维权难题。今年2月上市的小米SU7 Ultra因”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”功能争议,已引发一波退车潮。部分车主认为该设计只是装饰,与宣传不符,涉嫌虚假宣传。虽然5月小米曾承诺论证功能诚实性,但三个月过去仍无明确答复。
目前,维权车主面临两难选择:要么接受条件支付尾款,要么放弃2万元定金。一些车主已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,但诉讼经过同样困难重重。有案件开庭时小米方面无人出庭,仅提出管辖权异议,进一步延长了维权周期。
专家见解:格式条款或涉嫌违法
法律专家指出,小米汽车的购车协议可能存在不公平条款。河南颂威律师事务所牛威律师表示,行业惯例在合同纠纷中具有一定参考价格。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郭劲律师则认为,若合同未明确约定付款顺序,强制要求先付款可能侵犯消费者权益。
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更直接指出,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强制交易。他认为,完全由经营者单方决定交付时刻、推卸责任的条款,很可能构成法律上的无效约定。
消费者该怎样应对?
对于面临尾款”通牒”的小米准车主,专家建议:
1. 仔细审查购车协议条款,特别是关于付款时刻和定金处理的约定
2.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,包括通知、回复等证据
3. 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寻求法律咨询
4. 集体维权可能更有力量,可考虑加入已有维权组织
这场风波不仅关乎几百位车主的切身利益,也将考验新兴造车企业的诚信与担当。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怎样平衡企业经营与消费者权益,是每个品牌都必须面对的课题。小米汽车会怎样回应这些质疑?事件后续进步值得持续关注。